青春期的時候,討厭睜開眼就是考試、看不見盡頭的升學壓力,厭倦千篇一律的生活。所以,出社會工作有了經濟能力後,特別喜歡臨時起意的新鮮刺激,比如,下班前同事突然揪團小酌一杯,比如,無所事事的休假突然訂了機票、隻身飛往泰國一個人旅行。
這類生活裡的「即興」,就像在說我有能力,我負擔得起自己的想望。
然而,成為媽媽、請假育嬰留停後,卻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悟了。
比起瑣事的操勞,新手媽媽更多的是心累。不論照顧嫩嬰、與家人磨合育兒觀念,或抽空完成必要或想做的事都是。
有一段時間,我像是在自我逃避。不只有所謂的「媽媽熬夜是在熬自由」,更多的是想彌補內心空虛、欠缺成就感而有的瞎忙。
殊不知,日積月累,想彌補空虛卻更加向下挖深了內心的黑洞,連原本的自己都被吞噬,忘了興趣,忘了活著的樂趣,也對未來也提不起勁。(這與產後憂鬱症有交互作用的關聯,在同系列的其他文章會更深入提及心路歷程。)
對我而言,「學習」和「產出」是生命中的不可或缺。和老公討論後,我決定認真地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,不再只專注於照顧小孩和瀏覽網路上快速更迭的碎片化資訊,而是每天有意識地、規律地完成特定的待辦事項:看線上課程,和寫文章。
從前曾認為的無趣竟成了今日的救贖。腦子運轉後,思考事情又有條理了起來。就連夫妻或家人之間的磨合,也可以避免掉無意義的吵架內容,快速專注在真正該討論的重點。
當心理狀態明顯地好轉,漸漸地,把自信重新穿回了身上。
回頭想想,規律的生活不好嗎?其實不然,它是個假議題,重點是生活有沒有滿足內心的在乎,有沒有讓自己有成就感、自信,又開心的事。
願我們不只是從前是個開心的女人,成為媽媽後,依然還是個開心的女人。🧡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