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囉,我是古靈精怪的二寶媽「怪媽」,分享職業媽媽育兒的自在生活!

淺談產後憂鬱1:成為二寶媽後,我得了產後憂鬱症

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或天生悲觀造成的嗎?

心理疾病讓人有不少刻板印象及想像的模糊空間,然而,從近幾年的熱銷書排行榜不難發現,紓壓、情緒管理等心理議題已是被搬上檯面的需求,變動快速的生活節奏、疫情突如襲來地改變原有的生活,讓人追求平靜、向內探究自我。

憂鬱症,常常讓人對於一個人的抗壓性打上問號。然而,這項心理疾病的成因並非這麼簡單明瞭。可能是基因遺傳的家族病史,也可能是如血清素不足的生理因素,或者是短期內面臨接踵而來的人生重大變故等等,都可能讓人患上憂鬱症。既有可能是生理影響心理,也可能是環境影響內心。

而產後憂鬱症呢?治病原因雖然不像一般憂鬱症明確,但可能是荷爾蒙的快速變化,或是從漂亮小姐轉身成為新手媽媽的壓力與焦慮所致。

接連生了 2 個孩子後,我也得了產後憂鬱症。

再積極的人,也會因爲連續劇般的人生事件得病倒下

不老王賣瓜,朋友們覺得我對人生相當積極、總是有自己的規劃主張,不熟的舊識同學們也認為比起早早成家、我會選擇衝刺事業,在父母眼裡也是個堅強的孩子。

但,這樣的我,為什麼得有產後憂鬱症呢?除了生理因素外,這三年來,我的生活可說是「人生如戲」。

2020年,大寶比計畫中更早到來。得知懷上大寶的兩週後,我媽和外婆相繼離世。我和老公趕在百日內先登記結婚。而同時期,工作方面適逢部門新的大老闆上任,組織及業務內容改組,內心多少有些動盪躁動。

2021年,生完大寶的兩個月後,又懷上二寶,原本就充滿不安與混亂的新手媽媽之路,在挺著大肚子的情況下完成第一年的育兒任務。

2022年春天,二寶出生了。

懷孕生小孩本來就不容易,但養小孩更是難。

有大寶後,我請了育嬰假,希望陪伴孩子成長,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,好讓孩子更可能成為自信又獨立的成年人,不要有欠缺安全感、信任感的辛苦。

然而,我常常太專注在孩子身上,再加上新手媽媽第一胎照書養,對於很多事情都一板一眼、苛求大大小小的照護細節,深怕孩子有什麼閃失。原本就神經緊繃的心理狀態,又遇上疫情高峰,不適合出門散心、調節心理狀態,成天悶在家裡頭。以及,每四個小時就要餵奶一次,無法好好睡覺、欠缺良好的睡眠品質的生理狀態。即便有老公和婆婆的幫忙,但我還是走不出自己的死胡同。

當生完二寶,想著曾發生過的混亂與辛勞又將重演一年,我的內心就時時被烏雲籠罩著,揮散不去。最終,得了產後憂鬱症。

因愛而執著,但過了頭反而沒辦法好好照顧孩子

或許有人認為,產後憂鬱症擺明就是個人抗壓性的問題吧?老一輩一打三、一打五的顧孩模式大有人在,怎麼沒聽過他們有產後憂鬱症呢?

個人淺見。首先,不同年代,照顧小孩的模式不一樣。少子化的年代,養兒教養的方式精緻化。而老一輩的年代,家庭經濟普遍不富裕,有愈多人手才能幫家庭從事生產工作、養兒防老,再加上醫療不像現在那麼發達、夭折比率更高,更著重孩子出生及長大的數量。

第二,對心理疾病的認識程度認識不深,或因為既有刻板印象不會就診。在自己也不認同罹患心理疾病是很正常的情況下,更不可能會因為症狀而推測自己得病,頂多自我說服是這陣子心情不好而已,所以也不可能就醫了。

作為一個媽媽,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。但在此之前,我們需要提醒自己,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、別給自己太多的壓力。有快樂的媽媽,才有快樂的孩子。有快樂的家庭,才有快樂的生活。

隨著時代,知識探索的更迭,不再講求一味地犧牲奉獻而是自我實現,撕下不必要的標籤、坦然面對自己,及平常心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人是彼此的功課。

「淺談產後憂鬱」系列的下一篇,我將分享接受產後憂鬱症治療,初期服藥的狀況,希望讓大家了解產後憂鬱症、減少未知帶來的模糊想像。若你認為自己疑似有產後憂鬱症,也可以初步了解療程。

如果你認為這些分享對你有幫助、想要持續追蹤,可以訂閱電子報,也歡迎分享給其他媽媽朋友們。我們下次見!

延伸閱讀「淺談產後憂鬱」系列文章:

淺談產後憂鬱2:治療產後憂鬱症的第一步,是讓自己好起來的決心和就醫

淺談產後憂鬱3:服用產後憂鬱症藥物離憂6週的轉變

淺談產後憂鬱4:產後憂鬱症治療第7-9週,健身成為另一個好的開始

淺談產後憂鬱5:產後憂鬱症治療第10-17週,自覺讓我重新掌握自己和生活

處理中…
訂閱成功!快去收專屬於你的歡迎信吧😊

在WordPress.com寫網誌.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